七月的南昌,暑气蒸腾却挡不住产业合作的热潮。当2025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江西)在南昌启幕,赣鄱大地再次成为全国产业布局的焦点。这场以“共建产业生态,加速中部崛起”为主题的盛会,不仅是江西承接产业转移的里程碑,更是中部地区在新一轮区域协作中抢占先机的缩影。透过现场的政策解读、项目签约与思想碰撞,一幅“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崛起+创新生态赋能”的发展图景正徐徐展开。
2025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江西)现场
从传统产业到新质生产力跃升
在江西的产业版图上,“老字号”与“新动能”交相辉映。2024年江西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达1.13万亿元,形成1个万亿元产业、14个千亿元产业,其中,有色金属产业营收今年将突破万亿元,“世界钨都”“中国铜都”的美誉背后,是江铜集团等龙头企业带动的完整产业链。贵溪市作为铜产业核心区,电解铜产量占全国13%,铜材产量占12%,2024年铜产业营收超3000亿元,构建了从原料到应用的12条产业链。江西的石化化工产业涵盖原油加工、基本化学原料、化工新材料、专用化学产品、氯碱、橡胶制品、化肥农药等子行业,其中石油化工已形成炼油芳烃一体化产业链。含硫硅烷偶联剂、炭黑等产品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有机硅单体居全国第3位。建材产业形成了水泥及其制品、建筑陶瓷、玻纤及复合材料等3条优势产业链。食品产业主要发展饲料、白酒饮料、茶叶、果蔬加工等产品,是全国食品产业的传统优势产区。纺织服装产业构建以服装为龙头,棉纺、针织、化纤、家纺、产业用纺织品等协同发展产业格局。现代家具产业形成南康实木家具、樟树金属家具、南城教育装备(校具)“三足鼎立”之势。
与传统产业并驾齐驱的是新兴产业的“换道超车”。电子信息产业连续三年营收破万亿元,规模保持在全国前列、中部领先,打造了“一轴、四城、全覆盖”的产业布局,形成了“芯光屏板链智网”全产业链协同发力的格局。手机、计算机出货量和半导体照明规模均居全国前列,印制线路板产量约占全国四分之一,智能终端产品本地配套率达85%。装备制造业是江西的支柱产业,2024年营收达7200多亿元。全产业链体系较为完整,电气机械、金属制品、通用设备、专用设备、汽车制造等细分产业规模较大,已具备较强的产业基础能力和较高的产业链水平。新能源产业以锂电和光伏为主,均已形成从上游原料到中游制造再到下游应用的完整产业链。碳酸锂产量占全国近六成,氢氧化锂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产量均居全国前列,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太阳能电池、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等“新三样”产品出口总量居全国前列。航空产业基本形成了研发、制造、试飞、审定、服务等为一体的较为完备的航空产业链条,是我国航空产业要素高度集聚的重点区域,可用空域资源丰富,拥有发展低空经济难得的优势。
“江西的产业优势在于‘传统+新兴’的双轮驱动。”江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书记、厅长应炯介绍,江西正实施“千项技改、万企升级”行动,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如铜产业向铜基新材料延伸,装备制造业向智能装备转型,同时前瞻布局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生物、未来健康、未来显示、未来航空等六大未来产业,“江西是国家通航产业发展的示范基地,可用空域资源丰富,拥有发展低空经济难得的优势,将重点围绕无人机、智慧空中出行等领域开展合作。”
从区位优势到产业生态持续向好
在全国产业转移版图中,江西的区位优势独一无二——江西是第一个同时毗邻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和海西经济区的省份,这种“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地理优势,让江西在东部沿海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中占据先机。境内的航空、高铁、高速公路、水域四通八达,江西和周边省份以及沿海地区构成了“航空1小时、高铁3小时、高速6小时”的经济圈。拥有南昌昌北国际机场、九江港等两个国家级物流枢纽。作为中国三个内陆开放型经济实验区之一,江西与44个国家建立了114个友好城市关系。
作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绿色,是江西最耀眼的底色,也是其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底气所在。江西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目前江西全省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3.1%以上、位居全国第二位。妩媚青山、浩渺鄱湖、森林密布、湿地广袤,共同构成了一幅幅动人心魄的绿色画卷。江西正推动制造业绿色化转型,绿色能源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是江西承接产业转移的核心竞争力。同时,江西正探索生态价值转化路径,如锂电产业依托锂资源优势和清洁电力,打造全生命周期碳足迹优势,吸引新能源电池企业落户。
江西积极实施省级重大专项“2030先锋工程”,落地建设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等一批高能级产业创新平台,全省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持续提升至64.52%。智改数转提效,获批国家“一图四清单”试点省、国家全产业链开展场景数字化试点省份,超1万家企业实施数字化改造,产业数字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产业集群提能,拥有赣州稀土新材料及应用集群、鹰饶抚昌铜基新材料集群、长三角(含江西)大飞机集群三大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以及南康现代家具、永修有机硅等13个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绿色转型提质,大力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绿色制造梯度培育,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园区27家、国家级绿色工厂244家,江西的生态财富正加速转化为发展优势和产业竞争力。
中国工程院原常务副院长、浙江大学原校长潘云鹤教授在主旨演讲中揭示的“未来产业路线图”为江西指明方向:“低空经济是江西的独特优势,瑶湖机场已获通用机场四字代码,完全可以发展无人机物流、智慧空中出行。”他建议,江西可依托航空产业基础,打造“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的创新集群。
落户南昌高新区的江西兆驰半导体有限公司建成全球最大COB显示模组基地,其LED封装产能规模已位居全球前三、芯片产销量全球第一。公司在南昌已经完成了从光电气电、化合物半导体、LED全产业链“从芯到屏”的战略布局,带动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集群在江西兴起。上海海立电器有限公司在南昌的数智工厂,凭持续攻坚铸就技术壁垒。近三年来,公司以10亿元以上的战略投资,强力推动数字化与研发技术革新,全速推动制造引擎。2024年产能提升30%,营收接近70亿元;今年上半年,产销量同比增长25%。相较十年前传统制造,以5500人的人力配置,圆满达成原需万人才能完成的产量。
从“政策洼地”到“服务高地”的跃迁
当前,江西正对标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推动产业与科技、金融、教育、人才等方面协同发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锻造新优势新动能。江西坚持法治护航,出台《江西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江西省先进制造业促进条例》等地方性法规,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牵引,企业开办全程网办、一日办结,“掌上办”“跨省通办”成为常态,全省政务服务便利度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链长制”在江西已形成特色模式:省级领导担任重点产业链链长,负责对产业上下游协同发展的组织、协调、解困,“一产一策”“一链一策”推动产业做强做优做大,推行“链长+”“链主+”工作机制,建立政企圆桌会议、企业特派员制度。“我们每天都在打捞企业的诉求,每天都在研判问题解决办法,定期召开圆桌会议交办问题和推进诉求办理,全力帮助企业轻松上阵、安心发展。”贵溪市委常委、贵溪经开区管委会主任李海东介绍,县级干部挂点帮扶企业,网格化服务实现问题“动态清零”,全力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现在的贵溪,凭借着铜产业的集聚优势,已成为全国铜产业最具吸引力的城市之一。
要素成本优势进一步增强吸引力。在签约仪式后的茶歇区,记者采访了正在洽谈的广东某电子企业负责人。“我们看中的是江西的‘产业生态+政策红利+成本优势’组合拳。”他给记者算了笔账:同样的厂房租金,江西比珠三角低30%;同样的技术工人,人力成本低25%,开发区标准化厂房让企业“拎包入住”,企业投产周期缩短50%。“更重要的是,这里的产业链配套齐全,不用大老远从广东调货。”
“为什么是江西?为什么是南昌?因为这里,有敢为人先的魄力。海立电器从黄浦江畔到赣江之滨,一路见证着江西这片红土地的澎湃活力。我们深刻感悟到,产业转移绝非工厂的简单搬迁,而是产业链、价值链的深度重构与能级的跃升。江西用行动诠释:好的营商环境,就是让企业放心投资、安心经营、专心发展。”上海海立电器有限公司副总裁郁冲在发言中感慨,江西有完善的配套、充沛的人才,让海立电器从单兵突进,到携手20余家核心供应商共建百亿级产业集群,直接带动万名以上人员的就业。
在活动现场,大屏幕上的“江西产业地图”闪烁起连接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光束。这恰如江西的区位破局——作为中部省份,江西正从“中部腹地”变为“开放前沿”。当12个签约项目的墨迹未干,更多企业家已将目光投向这片红土地——这里有“锂钨稀土”的资源底气,有“智转数改”的创新锐气,更有“筑巢引凤”的服务和气,投资江西,正当其时。
来源:江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