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国家级江西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巩固提升南昌、赣州、景德镇3个国家级中心效能,推动设立海外知识产权保护站、成立博士服务团,为“赣企出海”保驾护航……
今天上午,“发挥市场监管职能优势 助推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在南昌召开。详情如下:

发布会现场图 摄影:饶梦露
今年以来,省市场监管局研究出台并积极推进《关于市场监管助推“1269”行动计划二十条措施》,大力实施质量强链、标准稳链、品牌兴链、知识产权提链、政务服务优链、监管执法护链“六链”行动,省、市两级共同推进重点项目500余个,取得了一批标志新成果,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有力支撑。具体工作如下:
一、聚焦技术攻坚,筑牢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根基
围绕12条重点产业链,以质量技术攻坚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
(一)实施质量攻关。聚焦重点产业链质量提升需求,建立“图谱绘制、问题梳理、项目推进、成果转化”的闭环机制。2025年以来,全省共绘制质量图谱18份,编制共性质量问题清单97份,推进重点质量攻关项目153个,帮助电子信息、航空、医药等重点产业链链上企业解决质量控制问题、突破技术瓶颈。
(二)推进质量协同。测评分析制造业各行业质量竞争力水平,积极实施质量技术联合攻坚。推进电子信息、现代家具等3个全国质量强链重点项目,参与锂电新能源、富硒等3个全国跨区域质量强链联动项目,开展全国新型显示产业质量管理公益推广,推动产业链质量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成果共用。

鹰潭铜产业生产智能数字化平台系统
(三)强化质量帮扶。围绕产业链质量痛点、堵点、难点,健全技术帮扶机制。支持鹰潭建设铜产业质量提升服务平台,助力铜产业数字化转型;支持赣州研发家具加工在线监测设备,加快“油性漆改水性漆”源头替代;支持宜春锂电池成功入选全国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促进锂电新能源产业链协同减排。
二、强化平台赋能,构建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体系
围绕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健全质量基础设施,提升集成服务效能,助力提升产业链式集群水平。
(一)优化平台布局。优化国家级和省级计量测试中心、检验检测中心规划布局,推进建设铜、锂电新能源等领域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做优做强电子信息、富硒等领域检验检测中心。2025年以来,全省已新建和升级计量测试中心、检验检测中心15个,精准对接和服务先进制造业集群。

(二)深化平台建设。推进“技术基础+平台赋能”双轮驱动,发挥计量、标准服务产业升级的重要支撑作用。2025年以来,全省批复筹建省级技术标准创新基地15个,获批授权我省首家国家水表型式评价实验室,争取全国唯一新型显示技术国家标准验证点落户江西,培育壮大质量卓越产业集群。
(三)提升平台效能。建成江西省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线上平台“赣质通”和线下站点118个,推行“线下+线上”服务模式;建成国家级、省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网点33个,服务网络覆盖全省。截至目前,已累计服务企业1.9万家次,在降低质量损失、实施专利导航等方面取得明显效果。
三、深化要素融合,激活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动力
围绕质量、知识产权等市场监管职能优势,创新举措,精准服务,为产业链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一)创新特色金融服务。坚持将质量、商标、专利等与金融融合创新,聚焦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推出“质量贷”“专利贷”等金融产品,构建覆盖质量、品牌、标准、计量、认证认可、知识产权等多维度的融资增信评价体系,支持质量改进、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截至目前,全省质量融资增信授信额度121.35亿元,知识产权质押金额121.83亿元,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运行注入“资金活水”。
(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快推进国家级江西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巩固提升南昌、赣州、景德镇3个国家级中心效能,发明专利预审周期保持在7个工作日以内。强化3个海外纠纷应对指导中心地方分中心作用,推动设立海外知识产权保护站、成立博士服务团,为“赣企出海”保驾护航。
(三)促进创新成果转化。深入实施江西省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联合科技、教育等6部门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举办首届长江经济带11省(市)高价值专利转化运用大赛。2025年以来,已促成19个项目签约、6个专利成果产业化,推动知识产权从“创新成果”向“发展效益”转化。
据了解,江西省市场监管局今年已出台市场监管助推 “1269”行动计划的专项行动方案。请问,江西省市场监管局如何发挥职能优势推进该项工作?进展情况如何?
主要从三个方面推进这项工作:
在构建协同机制、汇聚各方合力方面,我们通过完善工作机制破除市场监管职能“壁垒”,形成协调推动、上下联动、部门齐动。一是高位统筹部署,推动以省政府名义召开全省市场监管助推“1269”行动计划工作会议,省市场监管局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明确职能分工,确保责任落地。二是联动地方落实,指导11个设区市结合区域产业特点,因地制宜制定配套举措,划分省、市两级重点工作任务,形成“统一部署、分层实施”的推进态势。三是加强部门协作,与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建立质量帮扶协同机制,在省工业发展专项资金中设立“质量提升”专项支持方向,联合开展项目遴选,择优提供经费支持,实现优势互补、同向发力。
在实施项目推进、完善技术服务方面,我们围绕产业链发展需求,针对痛点难点问题精准施策,全面推行“重点项目工作法”,实施清单式管理、节点化调度,有序推进项目落地见效。今年以来,省级层面推进重点项目98个,市县级层面推进特色项目 414个,形成省、市、县“一盘棋”的工作格局。省级层面重点项目计划2025年完成52个,截至目前已完成42个,完成率达到80%。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整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检测机构、专业协会等技术力量,深入重点产业链企业梳理生产流程、查验工艺环节、分析质量数据,在此基础上解决各类技术问题1175个,累计为企业节约生产运营成本3.3亿元,有效打通项目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在夯实载体建设、提升技术支撑方面,我们通过国家级和省级技术平台建设,集中各类技术资源,提升集成服务效能。一是组建质量技术创新联合体, 联合74家科研院所、199家链主企业开展10大质量提升项目攻关,鼓励质量管理公益推广活动,增强产业链质量管控一致性。二是推动标准化与科技协同创新,建设国家级、省级技术标准创新基地16个,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效对接。三是布局计量测试中心和质检中心,建成省级家具、数字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省级VR/AR及数字信息产品检测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开展抵近式、贴身式服务,切实为重点产业链提供全链条技术保障。
计量是保障产业链精准可控、支撑产业创新的重要技术基础。请问省市场监管局在助推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如何发挥计量保障作用?
一是加快服务平台建设,强化产业计量基础。围绕“1269”行动计划,聚焦产业链核心计量需求搭建平台。国家铜产业计量测试中心通过批筹预评审,建成省级计量测试中心5家、4家处于筹建阶段,基本实现我省6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全覆盖,积极提供全溯源链、全产业链、全寿命周期和前瞻性计量测试服务,助力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与此同时,今年8月国家水表型式评价实验室获批成立,填补了我省型式评价能力的空白。
二是紧扣产业发展需求,开展计量精准帮扶。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聚焦中小企业计量短板,推出系列精准帮扶举措。实施中小企业计量伙伴计划,促成10余家行业领军企业与中小企业结成计量帮扶对子,提升中小企业计量管理水平。开展计量服务中小企业行活动,整合全省计量技术资源,组建专业技术服务队,下沉企业一线提供“点对点”服务。今年以来,全省共组织计量技术服务队156个,累计帮扶中小企业3161家,提供计量检测、校准、咨询等服务4979次,解决企业计量技术问题470个,有效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助力企业提质增效。
三是加强典型经验推介,强化示范引领效应。深度挖掘计量服务产业发展的实践成果,以典型案例推广带动全省计量服务能力提升。组织开展“计量测试促进产业创新发展”案例评选活动,面向全省征集计量赋能产业发展的10个优秀案例和10个典型案例,供全省市场监管部门及重点企业学习借鉴。
标准在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引领性作用。请问江西省市场监管局如何以标准化支撑引领重点产业链发展?
一是聚焦顶层设计,绘就支撑产业发展“新蓝图”。标准是国家基础性制度的重要方面,也是驱动创新、塑造竞争优势的核心要素。我们紧扣“1269”行动计划等产业发展重点,印发系列政策文件,实施“1269”标准化提升工程,为支撑我省重点产业链发展提供标准化政策指引和制度保障。
二是强化标准引领,打造产业绿色转型“新引擎”。牵头全省绿色转型标准提升行动,针对重点产业链标准化需求进行分析研判,赴11个地市开展“进园入企”标准化帮扶问诊、公益培训24场,服务企业900余家、1000余人,助推地方特色产业转型升级。今年以来,我省企事业单位参与制修订重点产业链相关国家标准287项,覆盖有色金属、现代家具等领域。
三是激发创新活力,释放标准与科技融合“新动能”。通过布局建设高水平标准服务平台,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首个新型显示技术领域国家标准验证点获批设立,可为电子信息产业提供标准验证服务,确保标准先进性、适用性。综合运用市场监管职能,围绕“标准创新”“知识产权创造应用”“质量基础设施应用”三大功能,创建省级技术标准创新基地15个,覆盖装备制造、新能源等9条重点产业链,形成以国家级创新基地为龙头,以省级创新基地为主体的标准创新体系。
四是对接国际规则,大力提升产业竞争“新优势”。结合地方标准改革试点省份建设,将工作重心转向在重点优势产业领域,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一方面,积极“引进来”,依托省部合作机制、“张晓刚工作室”等,邀请国际标准化组织、传统医药国际技术委员会负责人深入九岭锂业等企业进行“面对面”帮扶,为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提供指导。另一方面,稳步“走出去”,今年组织国际标准化活动8场,我省企事业单位参与研制中医药国际标准《枳实》等8项,新增国际标准注册专家21人。同时,加大标准海外应用,申报“中国标准江铜(赞比亚)光电海外应用试点项目”,开展国家标准《三氧化二砷》等外文版研制,为全球产业发展贡献中国方案。
当前我省正加快发展检验检测认证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化服务业融合发展。请问,省市场监管局在推进检验检测认证工作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开展了哪些具体工作,取得哪些成效?
一是坚持“严监管+强能力”,夯实产业发展质量根基。打出“监督检查+专项整治+能力提升”的组合拳,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质量底托”。开展2025年度全省检验检测机构监督检查,随机抽查442家机构。4月在全省市场监管系统启动建筑保温材料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严厉打击出具不实、虚假报告等违法行为,共检查相关机构76家。聚焦重点环节系统排查相关风险隐患,有效净化市场环境。联合中部四省开展检验检测机构能力验证,覆盖我省226家机构,通过技术比对倒逼能力提升,为区域检测互认与协同发展打下基础。
二是坚持“建平台+促升级”,激发产业发展内生动力。围绕产业发展,大力推动平台建设和产业升级行动。2025年新增批准筹建省级质检中心7家、正式成立1家,目前全省国家级、省级质检中心分别达9家、30家,覆盖9条重点产业链,为产业提供了精准、高效的技术支撑。检验检测促进产业优化升级行动成效显著,如国家富硒与油茶产品质检中心构建“检测+标准+科研+服务”体系,直接带动企业增收7700万元。持续深化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今年新增7个区域试点,累计开展三批试点覆盖20个重点产业区域,有效助力中小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三是坚持“顶层设计+制度创新”,构建长效服务机制。我们通过制度创新和完善顶层设计,为检测认证长远发展提供“压舱石”。今年3月,出台支持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质检中心建设的管理办法,从规划层面引导检测资源向产业链集聚。4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资质认定检验检测机构事中事后监管工作的实施意见》,配套制定3个具体制度机制文件,构建检验检测领域“1+3”全链条监管体系,既守住安全底线,又释放创新活力。
我们关注到,我省知识产权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亮点突出。请问我省在推动知识产权培育新质生产力、推进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方面有什么措施?
一是强化高价值知识产权创造,筑牢产业创新根基。以全省“1269”重点产业链为核心,深入实施“发明专利提质倍增三年行动”和高价值专利培育计划,引导创新资源向产业关键核心技术集聚,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对接。截至2025年9月,全省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55836件,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2.36件。
二是促进知识产权高效运用,激发产业发展动能。举办“长江经济带高价值专利转化大赛”,构建“以赛促转、以转促产”长效机制,吸引优秀项目落地江西。深化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全面盘活高校存量专利,推动103家高校专利盘点入库,实施专利产业化促进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培育300家入库企业。强化金融赋能,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入园惠企”行动,赣州、南昌成功发行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为26家企业融资4.15亿元,构建起多元互补的知识产权金融生态。
三是完善知识产权协同保护,优化产业营商环境。构建了以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为核心,南昌、赣州、景德镇3个国家级保护中心为支点,辐射全省的“1+3+N”快速协同保护网络,为链上企业提供快速预审、快速维权一站式服务。截至9月,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已备案企业3043家,通过快速预审授权专利3838件。加强跨区域执法协作,与海关、外省市共建保护联盟,严厉打击侵权违法行为。
四是提升知识产权服务效能,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在全国领先推行知识产权专员制度,进一步激活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人才引擎”。优化知识产权工作站和商标品牌指导站布局,构建覆盖全省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网络。全省现拥有TISC等国家级公共服务网点15家,省级公共服务网点18家,实现设区市全覆盖。实施产业专利导航,开展产业链专利分析,服务政府决策与企业研发。
来源:江西发布



